屹立在学院中心广场的雕塑群,由一个主雕和三块浮雕构成,融合中国古代近代审计思想和当代审计精神。雕塑群简约、敦厚、大气,如鼎一般散发着正气,是展现我们学院校园文化和审计文化、代表学院形象的地标性建筑。从空中俯视雕塑群,犹如一枚外圆内方的古钱币镶嵌在中心广场。主雕是以秤砣为主体造型,中间刻有篆体“审”字的古钱币,并以警钟形态的设计。无论俯视还是近观,“审”字紧盯着钱币,象征国家审计对公共资金、财产的监督和对世人警示。秤砣上的红丝带是对中国审计logo(China、Audit)的抽象表达,展现学院办学的鲜明审计特色。随风飘扬的红丝带与方正大气的秤砣组合,相辅相成、虚实结合、稳重大气、富有活力。主雕周围的基座上镶嵌着三块浮雕,勾勒出中国国家审计悠久的历史轨迹。
第一块浮雕,记载了我国古代审计思想与雏形。殷商时代甲骨刻辞记载我国古代审计雏形。琱生簋、史颂簋是重要的审计文物。西周时期,凡是国家重大契约都铸在钟鼎等器具。西周王朝设置的“宰夫”是有记载以来的最早的审计职位。被誉为“春秋第一相”的管仲,名夷武,字仲,又名敬仲,安徽省阜阳市颖上县管谷村人。《管子、幼官》记载,他提出“明法审数,立常备能,则治。同异分官,则安”的审计思想被历朝借鉴。雕塑上刻有“计、勾、稽、比、覆、磨、勘、审”八个在古代表达审计概念的文字,是极具浓缩的中国审计文化。
第二块浮雕,回顾了我国从上计制度至科道审计的历程。春秋战国时期,“上计制度”包含审计监督,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套审计监督制度。秦国商鞅变法后,颁布秦《效律》,设“御史大夫”,监察百官,辅佐丞相。西汉时期,上计制度更加完备,主要表现在设置上计机构、上计职官的专门化,受理上计的仪制更隆重,上计内容更广泛。汉律中《上计律》,将上计作为专门制度纳入法律条款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记载汉武帝在位期间的四次受计活动。浮雕呈现汉武帝受理上计场面。南宋诸军诸司审计司,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以“审计”命名的专职审计机构,“审计”专用词语由此而来。元明清三代以“科道审计”为主,监察机关集行政监察和审计职权于一身,形成了高度集权、机构庞大、制约严密的强有力的监察体系。清《钦定台规》,对监察审计制度作出系统全面的规定。浮雕上展示的是明朝监察御史王忬腰牌(腰牌刻字“给监察御史王忬佩”)和清都察院印。
第三块浮雕,展示了中国近代、现代和当代审计的标志性图标。1912年,北洋政府在国务院设立审计处;1928年,国民政府改组审计院,颁布《国民政府审计院组织法》。中国共产党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,1934年2月,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》规定,中央审计委员会由中央执行委员会领导,与中央人民委员会、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、临时最高法院并列,其成员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任。阮肃仙曾任审计委员会主任,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审计工作先驱。延安抗日战争时期,审计机构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为边区政府渡过经济紧张的难关发挥了重要作用。1937年2月,谢觉哉曾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国家审计委员会主席。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30余年间,国家没有设置独立的专门审计机构。1983年9月15日,我国国家审计署正式成立运行,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。浮雕展示了国家审计署、香港审计署、澳门审计署的徽标和台湾地区图形,我国审计事业在地域上是全覆盖的。浮雕上的算盘、键盘,反映了审计技术手段的革新,标志着传统手工审计向现代计算机审计、大数据审计的发展变迁,审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|